1947年,北京烤鸭店中正预备待烤的鸭。民国时期,许多名人难以抵御北京烤鸭的引诱,并成为待客最佳美食。京剧大师梅兰芳宠爱烤鸭,但为维护喉咙,首创“去油吃法”——只取烤鸭酥脆的鸭皮,蘸白糖食用,既满意口腹之欲,又防止油腻影响声带。此吃法后来成为“梅派烤鸭”标签,至今仍受戏迷仿效。
梅兰芳常在全聚德请客同行,程砚秋、尚小云等名角均是其座上宾。梅兰芳曾玩笑:“唱戏要‘字正腔圆’,吃鸭也得‘皮脆肉嫩’,皆是功夫。”1925年,溥仪蛰居张园时,每月初八命人运送烤鸭,要求必须用黄绫包裹、由前御厨在行在厨房现片。陪侍李国雄回想:“皇上用鸭肉必摆成‘吉’字,鸭架汤里要放东北榛蘑,说‘此味如见奉天’。”
张恨水在小说中屡次描绘北京烤鸭,如金燕西为冷清秋买烤鸭的桥段,借美食隐喻阶级差异。他曾自述:“写豪门恩怨时,必配一只烤鸭——油光之下,尽是人情冷暖。”
作为《》主编,张恨水常与老舍、张友鸾等文友在烤鸭店集会,戏称“鸭香佐酒,催生头条”。